首页 资讯 正文

铁路线上架起“暖心桥”——河北好人刘天浩的十三载温情守护

体育正文 36 0

铁路线上架起“暖心桥”——河北好人刘天浩的十三载温情守护

铁路线上架起“暖心桥”——河北好人刘天浩的十三载温情守护

2024年3月14日凌晨,铁路(tiělù)石家庄站(zhàn)的月台灯火通明。一名出生不到两小时、患有复杂(fùzá)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,正紧急转运至北京(běijīng)接受手术。救护车呼啸而至,站台上,刘天浩早已带着同事严阵以待。

“孩子(háizi)太小,耽误一秒都可能致命!”他一边核对救护车抵达时间(shíjiān),一边反复确认列车停靠位置(wèizhì)。短短几分钟内,刘天浩与团队迅速规划出一条“绿色通道”:从救护车停靠点直达高铁车厢,全程无障碍通行。当医护人员抱(bào)着婴儿冲进站台(zhàntái)时,他手持对讲机精准调度,仅用1分多钟便完成交接。列车启动的那一刻,家属含泪向他鞠躬致谢。

这场“生命接力”背后(bèihòu),是(shì)刘天浩十几年如一日(shíjǐniánrúyīrì)的积累。为了服务中转旅客,他曾将整张铁路结算示意图刻进脑海,熟记上千趟车次的停靠站(tíngkàozhàn)与时刻表。他说:“旅客的急难愁盼,就是我们行动的第一信号。”

“您好(nínhǎo),请问(qǐngwèn)需要帮助吗?”在石家庄站,这句温和的询问(xúnwèn)是刘天浩的口头禅。他的制服口袋里总装着几张小卡片,上面用中英文写(xiě)着“紧急联系卡”,这是为外籍旅客准备的“秘密武器”。为了打破语言壁垒,他利用休息时间苦练英语(yīngyǔ),甚至模仿列车广播的发音。“现在连印度口音的英语也能听懂七八成。”他笑着自嘲。

聋哑旅客的(de)无声需求,他(tā)同样放在心上。2023年,他邀请手语老师为服务组(fúwùzǔ)开设培训班,如今团队成员已能熟练完成购票引导(yǐndǎo)、车次查询等基础交流。一名聋哑旅客在表扬信中写道:“他的手语比画得很温暖,像家人一样。”

服务的温度,更体现在细节中。刘天浩使用的“黄蓝白三色管理法”,让遗失物品管理效率得到提升——黄色标签标记(biāojì)贵重物品,蓝色为(wèi)普通行李,白色对应紧急寻物需求。仅过去一年,他和团队就为旅客找回物品2000余件,锦旗挂满了(le)服务组(fúwùzǔ)的墙面。

2024年8月18日,巴黎残奥会中国(zhōngguó)代表团从石家庄启程。运动员们(men)带着轮椅、球拍和为国争光的梦想走进车站,刘天浩早已(zǎoyǐ)等候多时。

“运动员(yùndòngyuán)行动不便,我们(wǒmen)必须让每一步都畅通无阻。”他提前设计专属方案:从进站通道到车厢(chēxiāng)座位,全程避开台阶;候车区设置专用座椅(zuòyǐ),并配备应急医疗箱。乒乓球队教练感慨:“连器械搬运的细节都考虑到了,像吃了一颗定心丸。”

这样的“高光时刻”背后,蕴藏着无数个平凡日夜(rìyè)的深厚积淀。刘天浩精心总结的“十心服务法(fǎ)”——涵盖耐心、细心、贴心、暖心等关键要素,提炼出“路铁连心无缝对接”服务模式,使旅客出行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更为顺畅。一位频繁出差的老旅客感慨道:“以前总觉得车站(chēzhàn)冷冰冰的,如今却仿佛(fǎngfú)有了‘家’一般(yìbān)的温馨。”

深耕铁路服务领域13年(nián),刘天浩累计帮扶老弱病残孕等重点旅客近3000人,找回遗失(yíshī)物品(wùpǐn)超2万件,获赠锦旗60余面、表扬信(biǎoyángxìn)100多封。他始终将旅客的认可视为最高荣誉:“锦旗会(huì)褪色,但一句‘谢谢’能让我记一辈子(yībèizi)。”凭借精湛的业务能力,他被同事称为“行走的数据库”——任何车次信息对答如流;作为团队核心,他坚持“服务是心与心的交换”理念,带领“馨桥”服务团队成为行业标杆。2025年,他因表现(biǎoxiàn)突出获评“时代新人·河北(héběi)好人”(1-3月季度称号)。

他带领的班组(bānzǔ)常年位列服务评比榜首。“把每一件小事做好,就是最好的‘争光’。”他用行动诠释着这句(zhèjù)话——从凌晨五时的站台巡查,到深夜(shēnyè)末班车的最后一位旅客,他用十三年如一日的坚持,让双争不再是一句口号,而是(érshì)融入血脉的责任。(记者 刘青)

铁路线上架起“暖心桥”——河北好人刘天浩的十三载温情守护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